山河故人入我梦(34)
山河故人入我梦 右扶风道, “这也是金大人爱喝酒,才将酒摆在席面上,如今金大人不在桌上,撤下去也好,免得耽误了正事?” 这话是说给魏珅和蓝珺听的。不能叫他们误会是在赶人。 魏珅忙应道, “是…是…” 这场鸿门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? 右扶风道, “如今这大周的局势,想必你们也看见了。” “陛下不信任我们,而如今朝局动荡,又容不得我们再生端倪。” 魏珅垂眸,道, “陛下怎么会不信任诸位前辈呢。” 他心虚得手心冒汗。 右扶风毫不在意,岔开了话题, “如今长安之中的难民,由朝堂百家捐赠供养,可是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。” “现在我们能出这个钱,总有一天,这个钱我们出不起了,总不能任由其垮下去。” 蓝珺闻言,面色毫无变化,而魏珅却有些诧异。 如今长安中的那些难民,竟是百官花钱安置? 奉常道, “其实我有向陛下提及此事,陛下却不以为然。国库也没有另外再拨银子下来。” “国库也应该在别的地方省一省才是,我主掌礼典事宜,陛下刚刚继位的时候没有经过我,就大肆cao办了太后的迁陵宴,花钱数万,这一下子,将多少灾民的赈济都花进去了。” 魏珅拿着茶杯的手有些抖。 当初陛下继位的当日,陛下还同时将自己生母的陵墓迁入皇陵,当日的宴席之盛大,他是有所耳闻的。 花钱数万都还是往少了说,少说也有十万。 本来登基大典并非宴会,陛下为了给生母尊荣,硬是举办了这一场大宴。 上大夫陆臻道, “慎言!” “这要是让人听见了,只怕难以相委。” 魏珅看向陆臻,在朝堂这些日子,他已经摸清楚了,陆臻是中立一派,不偏不倚。 这位倒是个小心翼翼的。 陆臻继续道, “这国库哪里有钱?” “之前诐帝的时候,早就把钱花光了。又是吃金丹又是纳妃嫔,还下江南巡游,建了行宫又建寺庙,哪里还有钱剩?” 魏珅听得倒茶的手都止不住的抖, 这话……他,他能听吗? 听了有命活着出去吗? 茶水都溢出了茶杯,左御史忙扶正魏珅的手, “魏大人,满了。” 魏珅放下茶杯,茶水已是流淌蜿蜒落下餐桌。 魏珅忙将茶壶放下,不自在地收回手。 侍女上前擦拭收拾。 魏珅满脑子都是刚刚听到的话。 先帝吃过金丹,还这般荒.yin无度… 赋税建寺的事情,不是当时的郎中令陈海欺上瞒下做下的吗? 怎么,怎么竟然真的是陛下的旨意。 魏珅一张脸煞白。 陆臻道, “所以,你说什么国库要省一省,这话可别传出去,这简直是无稽之谈,一分钱没有的国库,谈何节俭?” 右扶风道, “是是是,是我说错了,陆大人说得对。” “这话,当真不能出去说的,说出去,旁人只怕还以为我们国库有钱呢。” 众人大笑。 魏珅背后冷汗涔涔,如坐针毡。 左御史道, “倒也不是这么说的,当时也是没有办法,国库实在是败光了,无法赈济,关廷尉这才出谋划策,说让我们自己掏银子赈济难民。” “虽然不能赈济大片,但养一些难民也是没有问题的。” “往后,也许还能收上赋税,这国库能渐渐丰裕起来也说不定。” 陆臻道, “算罢,现在大周旱的旱涝的涝,长安京畿一带都自顾不暇,更别说别的州县,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难民往长安涌过来。” “想收赋税,是难上加难。” 众人捻须沉默片刻。 右扶风道, “不过,我倒有一个想法。” “现在大周许多州县百废待兴,有的受了旱灾,有些遭受了涝灾,还有一些地动未平。” “土地早就已经荒废大半,无人耕种。” “倘若有官府派人来重新开垦那些废田地,发给百姓们,再给予百姓们补贴,种多少地,就拿的到多少补贴,而其中的粮食交三成给朝廷。” “一来,百姓们为了能够多拿补贴。必定是会领多一些土地,百姓们领了许多已经开垦的土地,自然不愁生计,就算是一亩地种不出一百株,十亩总能有了吧。” “二来,百姓们积极耕种,自然朝廷收到的赋税就多了。国库要充裕,岂不是简简单单的事?” 右扶风一边说,魏珅一边暗暗祈求右扶风能说慢一些,让他能记住,毕竟这些经验与策略,那都是千金策啊!去哪能这么轻易就学得到? 而且听起来极为可行,似乎都能让人看见将来国库丰裕的样子。 左御史摇摇头, “不行。” “你这个法子不行。” 魏珅看向左御史,有些诧异。 这样尽善尽美的法子,还不行? 左御史道, “你说,你这个领法,万一有人只领地不耕种,骗取补贴怎么办?” 左御史一语中的,魏晟忙看向右扶风。 右扶风立刻道, “定期派官府监察,若是有骗去补贴却又不耕种的,统统定罪抓进牢里。” 陆臻笑了一声, “官府的人力是这么用的吗?平日里巡查判,还有种种安民事宜,难不成官府不做,还有人能帮官府去做?” “人力也要银子和成本,你这个方法不行。” 右扶风道, “那你说如何?” 魏珅表面上低着头吃菜,实际上却竖起了耳朵听着, 陆臻道, “你看他有没有耕种,看年末收赋税的时候不就知道了吗,没种的自然没东西交。” 右扶风道, “万一有人分到了不好的地,种不出粮食怎么办?” 陆臻答道, “确实种不出来粮食的,上报给官府,再去考察不迟,这样省时省力得多,依着你的说法全都考察一遍,真是得不偿失。” 右扶风点点头, “倒确实是个良策。” “只是还有一点,这恐怕地给每个人领到的地做一个划分等级。” “甲等,青壮年最多能领多少,妇孺老幼能领多少,乙等一般划分,诸如此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