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选择
沈逸寒神色清冷道:“本来就是没影的事,挑明了也好。” “你拒绝她了?”杜少杰仗着胆子问。 “拒绝了。”沈逸寒回头看了眼杜少杰,“不对啊,你怎么知道的?”这事情该不会是姚倩如自己说的吧? “是徐傲雪说的。”杜少杰努努嘴,还朝着地里干活的女知青那看了一眼。 “我说呢。”沈逸寒无奈的摇头,啥事都是她第一个传出去的,姚倩如还跟她是好朋友呢,怎么啥都说呢? “我褂子不是坏了吗?让徐傲雪给我缝一下,她就说你和姚倩如闹了些小矛盾。” “没啥矛盾,就是直接挑明了说我们不合适。”沈逸寒面色平静,就像再说其他人的事情一样。 “你这次是真的伤了姚倩如的心了。”杜少杰觉得沈逸寒做的太绝了。 “没办法,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假装喜欢她,也不想欺骗她。”为这,沈逸寒有时候刻意躲着姚倩如,估计姚倩如也不想看见他。 “是为了那个丫头吗?”杜少杰小声的问道,“上次再打谷场,你为了那丫头出头,我从来没有看你那么激动过。” 其实这之后,很多队友就有说闲话的了。 只是杜少杰并没有说。 “你既然都知道了,还问什么。” “那这么说,都是真的了?”杜少杰就觉得不对劲,“那你喜欢她?”杜少杰此时俨然如一名八卦娱记似的追着沈逸寒问。 “男女感情本就是如饮水,冷暖自知,说的干脆点,我也是不想让姚倩如误会,才及早跟她挑明的。”说完之后,沈逸寒沉默了一会,拿起身边的茶缸子喝了一口水,眼神又飘忽不定了,似乎谁也猜不透他此时在想什么。 “你对那丫头有意思?”杜少杰看沈逸寒并未说话,他有点明白了,“你这就算是默认了?” 他其实他早就觉察出俩人有问题了,沈逸寒拒绝了等了他六年的姚倩如,想必心里已经做好了选择了。 “其实,那个女孩真的很好,长的也很漂亮,心底也很善良,我对她没有一点偏见,只是你想好了吗?有时候这同情心和感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。” 杜少杰作为他的好朋友,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沈逸寒,毕竟他不可能留在村子里。 那他拒绝姚倩如,难道还真想和那女孩好吗? 沈逸寒说:“你小子懂啥?” “说的就像你懂似的,你就比我大一岁,你也没谈过恋爱啊。”杜少杰这人说话直肠子,想啥说啥,没啥心眼,跟人交往也不藏着掖着的,所以他才能和沈逸寒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 沈逸寒也没有生气,倒还拍拍杜少杰的肩膀说道:“等你以后心里有了喜欢的人,你也会懂的。” “完了,完了!”杜少杰摇头说道。 “什么完了。”沈逸寒看着杜少杰一惊一乍的,感觉莫名其妙。 “我们的“冷面王子”竟然会说出这种话,看来你是被那个小村姑…… “她有名字!”沈逸寒瞪了眼杜少杰。 杜少杰急忙开口说道:“你已经完全被那个美丽的小姑娘苏微雨迷住了,我还以为你这人是铁石心肠不会开窍呢?” 沈逸寒倒被杜少杰的话逗笑了。 “胡说八道,就你那脑子才不开窍呢?” “你看,我还没说啥呢,你就跟我急眼了。”杜少杰忍着笑,啧啧说道,“这以后你就是重色轻友的……” “去去!回去休息吧,该干啥干啥,再这怪热的。”沈逸寒催促杜少杰快走,他可不想听他唠叨了。 “我懂。”杜少杰起身拍拍身上的土,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沈逸寒,“那个女孩挺好的,不过,可是个有主意的,你是遇到对手了,好了,我要去换药了。” 杜少杰走了, 沈逸寒摇摇头。 这小子这嘴就没有把门的。 正想着呢,邵青阳站在地头上喊了一嗓子,让男知青犁地。 沈逸寒又喝了些水,戴上草帽,将裤脚卷卷,也起身准备干活了。 这犁地最好的,还当属沈逸寒了。 要说这犁地看着容易,做起来难。 这活本来就需要有把子力气的人干,可光有力气不行,还是要有技巧的,掌握不好平衡,很容易往一边歪倒不说,那犁头就泥牛般沉重,一步都推不动。 可是这犁在沈逸寒手里,就如行云流水般流畅,动作娴熟,有模有样的,将犁拉的就跟平地似的。 很快,几个人顶着日头就将这片地犁了两遍。 而不远处的女知青除完草没有活了,就坐在地头看男知青犁地。 而姚倩如和徐傲雪俩人找了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坐下后,看着他们干活。 “你看沈逸寒干活的架势,真是厉害,越看越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了。”徐傲雪说完还看了眼姚倩如。 “这倒不稀奇,稀奇的是,他还乐此不彼的喜欢当农名呢?”姚倩如这话似乎有些不屑。 沈逸寒的身份,再这里只有她和杜少杰两人知道。 他从一个集团的继承人,窝在这山村里当起了农名,这身份之间的转换反差有点大。 突然之间,姚倩如想起了当初来大湾村时的情景。 也就是六年前,她和沈逸寒,徐傲雪还有杜少杰四个人背着行李卷,从帝都坐上铁皮火车,经过三天三夜的舟车劳顿,才到了石堤乡。 当时的大湾村还没有通客车,从乡里到村里还有很远,他们走了一半,累的半死,再半路遇到了现在的村长韩天顺带着社员赶着两辆马车来接他们。 到了地方之后,他们才知道,还有其他天南海北各地一同来的知青,都分到了大湾村,一个偏僻的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穷山村。 姚倩如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再这里一呆就是六年。 刚到村里,人生地不熟不说,啥也不会干,住的条件又不好,吃的更是差,就单说那屋里的跳虱让这些城市里来的青年着实受了不少苦。 语言上也不通,跟老乡交流都成问题。 记得第一次下地干活,她们几个女知青,两眼一抹黑,啥也不会干,好在,村里的社员理解他们,将自己种好的菜给他们吃,然后他们自己再种,并且教他们怎么种菜,种粮食。 姚倩如受不了这苦,她时不常的就抱怨两句,发发牢sao,来排解苦闷辛苦又平淡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