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新南宋在线阅读 - 第二十七章 教授

第二十七章 教授

    “好了,现在可以开始算了。”陈文杰说道,随即他又朝赵勇道:“赵勇,把你的粉笔递给这位郎君。”

    听到陈文杰的话,赵勇很听话的把一截粉笔递给那太学生。

    那太学生见到陈文杰用粉笔写字,自然知道这粉笔的用处,犹豫了一下,最后还是把粉笔接了过来。

    随即,这名太学生和只有六岁的张文浩就同时开始算起了题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四周看热闹的人,也是纷纷心里计算着。

    “我算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不到一会,年纪最小的陈文浩就说话了,他一开口,顿时进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。

    只见此时的张文浩,在黑板上面写了一堆谁也看不懂的符号。

    “你算出来了,那么你说说你的答案。”陈文杰朝张文浩说道。

    “鸡十只,兔七只。”张文浩大声说道。

    听到张文浩的话,出题的那个太学生顿时眼睛就直了,他看对方只是和孩子,所以就没有出怎么难的题,然而就是因为这样,对方却一下子就把他的题答了出来。

    而一个五六岁孩子出的题,他却连思路都还没有,这下就尴尬了。

    此时的围观群众,听到张文杰的答案后,大部分都是非常惊讶,然后就开始计算十只鸡和七只兔一共有多少腿。

    很快所有人都得到了答案,这小孩回答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而此时,在人群外围观的太学生则感觉到特别丢脸,堂堂一个太学生,竟然还不如一个六岁稚童,这要是传出去,太学肯定会沦为别人的笑话。

    更多人,还是好奇这小孩写的一堆符号是什么意思,只不过任谁也怎么看都没有人能够看明白。

    不过,既然有半柱香时间,虽然那名太学生暂时还没有回答出来,但也不算输。

    于是,很多人就把目光转到了那小孩出的那道题上面。

    十斤酒用七斤空瓶和三斤空瓶分五斤的题,只能算是小学内容,但就算是全面普及教育的现代成年人,也要算上一会才能算出来,何况是并不重视数学的古代人了。

    而且,古代也没有人出过这种类型的题型。

    最后的结果是,半柱香过后,那名太学生并没有算出一个六岁稚童出的题,感觉颜面尽失的他也不好意思在呆在这里,转头跑进了太学。

    其实,如果给他多一些时间的话,肯他定是能够算出来的,毕竟中国古代的数学也是非常厉害的,有《九章算数》《孙子算经》《周髀算经》等等这些数学巨著。

    就比如九章算数,里面记载了两百多道题,这些题就牵扯到了后世初中数学的勾股定理,三角函数,几何图形,体积径长等等。

    只是,古代读书人很少重视数学,除非是那种特别爱好数学的人,把这些数学著作都研究透了的话,或许能够和后世初中生有的一拼。

    但是相比算题的时间,古代人肯定是不及后世初中生的,因为那时候有各种公式定理可以直接套用,而放在古代的话,则只能用笨办法一点点的算,在时间上的花费非常大。

    就在那太学生离去后,一时间,却没有人再次出来接受挑战,而陈文杰这边出的题,直到半个小时后,才有其他太学生解出来。

    “还有没有人出来接受挑战,你们太学就这么一点水平吗,连一个孩童的挑战都不敢接受吗?”见半天没有人接受挑战,陈文杰顿时再次激将道。

    “我来接受你们的挑战,我也选数学。”

    这时,一个三十来岁的太学生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“周兄好样的。”

    那太学生站出来后,顿时就有一些认识他的同窗给他叫好助威。

    “谁先出题?”陈文杰朝那站出来的太学生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先出题吧。”那太学生说道。

    他想了一下,随即说道:“一百馒头一百僧,大僧三个更无争,小僧三人分一个,大小和尚得几丁?”

    随着他出题,陈文杰也是快速把他的题写下来。

    这个题的意思也很简单,就是问,有一百个馒头和一百个和尚,大和尚一人分三个馒头,小和尚三个人分一个馒头,最后问一共有多少大和尚和多少小和尚。

    这种题,听起来虽然难,但是也只能算是小学水平,换算成公式的话,很容易就能算出来。

    接下来,轮到了陈文杰这边出题。

    “赵秀,你出题。”陈文杰点名一群孩子中唯一的女孩赵秀说道。

    听到陈文杰的话,又见到是一个女娃站出来,很多人顿时都感觉到很惊讶。

    而那名接受挑战的太学生,脸色却是变得很难看起来,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,因为对方竟然派一个小女孩和他比试。

    不管他的脸色如何,听到陈文杰的话后,赵秀直接开始出题,她用粉笔在大黑板上花了一个圆圈,然后再画一条直径,并且标注直径为一丈,求圆的周长。

    见到赵秀出的题,会一点数学的人都非常诧异,不清楚为什么她会出这么简单的题。

    接受挑战的那名太学生看到这道题后,想都没想就得出了答案。

    “三丈。”

    “错误。”

    然而就在他说出答案的同时,赵秀就否定了他的答案。

    “怎么就错了?这么简单的题谁不会啊,你问问大家,我的题错了吗?”那太学生被赵秀否定答案后,顿时朝四周的人说道。

    “小娘子,周兄的答案没错,经一周三,你的直径是一丈,周当然是三丈,没错的。”

    “自古以来就是经一周三,小娘子,周兄说的是对的。”

    听到那太学生的话后,顿时就有几个围观的太学生站出来说道。

    “不,你们错了,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丝……”说话间,赵秀还用粉笔写下了她所说的正确答案。

    其实,赵秀之所以出这么一道在旁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题,还是因为张小川上课时给她们讲过:正确的圆周率算法应该是3.1415926……而大部分人都只是认经一周三,所以她这才出这样一道题试试,果然对方直接就上当了。

    在古代,虽然有少部分人,如祖冲之等精英知道圆周的正确算法,但是大部分社会主流却是直接按照经一周三来算,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常识性定律,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,没有人会认为一加一等于三。

    就在赵秀写下圆周答案后,她又在对方的题后面写下了她默算出来的答案:“大和尚二十五人,小和尚七十五人。”

    见赵秀直接写出答案,那出题的太学生顿时眼睛就是一凝,他没想到这小女孩竟然不用算就已经得到了答案,莫非她以前见过这道题?

    “好了,这场比试赵秀赢,太学输,你们还有谁来接受挑战?”赵秀写下答案后,陈文杰果断的宣布比试结果。

    “哎哎哎!等等,我怎么就输了?”听到陈文杰的话,那太学生顿时反应过来。

    “你的答案错了。”陈文杰道。

    “怎么可能。”听到陈文杰的话,那太学生就好像听到了什么笑话一样。“大家说说,我的答案错了吗?”

    “没错,周兄的回答非常正确。”顿时,其他人纷纷证明。

    “看,我的答案没错,就算她答对了我的题,我们也只能算平手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下去吧!你的答案错了,她的答案才是对的。”

    突然,人群中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,众人转头看去,就见一个老者从人群外走了进来。

    “教授!”

    “何教授!”

    见到老者,四周的太学生们纷纷见礼。

    PS:教授为宋朝对老师的称呼,并不是现代词,春秋时称老师为师傅,汉代称经师,唐代称博士。

    宋代除了有教授之外还有助教,就是是协助教授教授学生的老师。

    教渝:是对宋朝对启蒙老师的称呼。

    夫子:在宋朝以前指年长而博学之人,在宋朝时却是贬义,指思想陈旧之人,在明清时代才是对私塾老师的称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