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9、假设
很早前蒲素就认识到自己或许是个“高度敏感者”——可能还是个“抑郁症患者”。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和他类似,可以对照着自己看看。 高度敏感者常见的生理特质: 对药物、咖啡、茶、酒精等非常敏感,除非已经习以为常; 容易过敏; 易流泪; 身体和心灵对压力、不良饮食、缺乏运动和高压环境反应更快; 由此产生灵敏的预警系统:很容易因以上原因生病或感觉不适; 上面这几条蒲素几乎全中。他适应了很久才能接纳酒精。但是对于那些不好的“药物”比如吃了跳舞可以很快乐的那种,他吃半粒可以吐一晚上,身体完全不能接纳。而从小一直皮肤不好,很容易过敏,苦不堪言。成年之后好像好多了。 高度敏感者常见的行为表现: 对于别人的不适、不满、恼火、尴尬、痛苦等情绪非常敏感,也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; 但是在过激的状态下,对周围的一切会极为不敏感; 亲眼目睹愤怒也会陷入过激状态; 很容易感到愧疚; 很容易被音乐或者艺术作品深深打动; 小时候,经常被评价为敏感、害羞; 很注意周围环境中的细节; 容易因小事瞬间情绪低落,也容易因小事瞬间开心起来; 尽可能遵守每一条规则,竭力避免犯错; 在行动前审慎思考。 高度敏感者的普遍偏好: 高于一般人的独处需求,对亲密感和距离感之间的平衡要求非常高; 秩序和计划性,避免冒险,偏好安全感; 喜欢谈论哲学、感情、内心挣扎之类复杂的话题,喜欢深入沟通而不喜欢浮于表面的交谈; 不喜欢长时间呆在高度刺激的地方,比如游乐场、大型超市、酒吧等; 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休息的需求比一般人更大; 在长时间社交中需要不时停顿休息。 高度敏感者通常具有的优势: 更擅长发现错误、避免犯错; 尤其擅长需要警惕性、精确性、高速度、区分细微差异的工作; 移情能力、直觉、预见性; 远见、想象力、创造性、变革力; 应对危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; 自我反思能力; 分析研究能力; 看清事物脉络、逻辑性、联想能力、发现宏观联系和微观细节; 好奇心、学习力、耐心、毅力; 坚韧内心和生命力。 高度敏感者常有的弱点或限制: 如果有旁观者、竞争者,或者在有时间限制、要接受他人评估的情况下,往往无法把自己的能力正常发挥出来; 处于过激状态时无法深入处理信息,表现得反应慢半拍; 容易被情绪左右、在受到过度刺激时会导致攻击性; 孤独感; 社交压力或焦虑; 非常容易被睡眠不足、寒冷、饥饿、身体不适等影响状态; 比一般人更加小心谨慎,所以各种动作技巧学得比较慢。 就如伊莱恩·阿伦所言,高度敏感性是一个类别,而不是一个维度。就大多数人而言,你要么是,要么不是。如果想确定自己究竟是不是高度敏感者,可以搜索关键词做相关测试。有三本书可以找来看看:伊莱恩·阿伦的《天生敏感》、卡特琳·佐斯特的《高度敏感的力量》和伊尔斯·桑德的《高敏感是种天赋》 相关心理学研究者将高度敏感特质总结为DOES四种特征,即:信息处理的深度、容易快速受到过度刺激、感情易受触动、感受到常人感知不到的非常微小的刺激。 高度敏感特质也受后天环境和经历影响很大。人的敏感性可能会在某一个创伤的影响下得到增强,环境也有可能促使这种敏感特质减弱。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更好地生活。 …… 很多高度敏感者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,也会逢场作戏,只不过非常不愿意这么做。比如约好的三个人吃饭,有人带了两个陌生人来赴宴。就餐时蒲素也会处理的很好,但内心十分恼火。以后那人再提聚会,他是无论怎么样也不会参加了。年轻时遇到的大哥就经常这样。明明几个熟悉的人吃饭,吃到后面人越来越多,不少都是陌生人。他那时就很不舒服,但是年轻,还没学会思考,不能总结出自己的感受加以分析。 很多人都会说,人多热闹。但蒲素不会。吃饭是一个在他看来很私密很亲近的一个活动,这应该是个很放松的过程,和陌生人在一起有什么意思?朋友的朋友,或许以后也会成为朋友,起码那时候还不是。 年轻时稀里糊涂碰到很多这样的场景,自己也就忍了。但如果你是这样的人,早晚会明白过来,并且迟早会主动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。 这也不是拒绝社交,和有趣的人交谈接触,那种有价值的社交完全不会排斥。但是那些吃吃喝喝,吹牛打屁的聚会则是能免则免,包括亲戚之间的聚会。除了不得不参加的场合,他是不会去的。为此他和梅芳说过几次,:“我都快50的人了,你家那些事,就不能不每次都要我和你一起参加?” 母子两为这种事,也闹过几次不愉快。而蒲素都40多了,他mama还逼着他一起参加家庭聚会…… 不知道有没有同感的。梅芳其实知道儿子不愿意参加,她也觉得没必要让他去。但是她的性格让她想到的是:“儿子如果不去,会让亲戚觉得他这是看不起他们……”